转眼间,清明小长假到来,这是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小长假,各地的博物馆之中,人头攒动,游人如织。人们与历史深处的吉光片羽相逢,在文明珍宝前驻足凝视。
而在不久前,又有41件中国文物艺术品“回家”了!近期,国家文物局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接收其向我国返还的41件文物艺术品。铜摇钱树和陶座、素面陶鬲、陶说唱俑……经初步鉴定,该批文物艺术品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,属于非法出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。近年来,在一声声“回家”的呼唤下,越来越多的文物回归祖国。这是由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返还我国的部分文物艺术品(拼版照片) 图据中国国家文物局41件文物艺术品被返还,尽管要在回国之后进行“体检”,才能确定它们的“出身”,但有些文物一看就长着一张“巴蜀脸”。古代中国第一Rapper“东汉击鼓说唱陶俑”,出自四川成都天回山,目前在国家博物馆“服役”。袒胸露腹,张口嘻笑,神态诙谐,他逗乐、凹造型的本事让人望尘莫及。此次“回家”的陶说唱俑,就像这件“汉代第一俑”的“平替”。虽然脸蛋儿没有那么好看,但左手右手的动作,右脚高高跷起,甚至脸都笑烂了的神态,都如出一辙,最能代表四川人的精神状态。“撞脸”四川文物的还有铜摇钱树和陶座,是四川文物的又一名片,发现的数量遥遥领先,特别是绵阳市博物馆的摇钱树展厅,规模为国内最大,一走进去,满眼都是“钱钱”。有专家认为,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就是铜摇钱树的祖先。绵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——东汉青铜摇钱树 图据绵阳发布四川文物历经漂泊之后“回家”,已不是新鲜事。2006年被丹麦海关查获的156件来自中国四川、陕西、山西被盗墓葬的陶瓷类随葬品,在当年就回归了祖国。2019年,国家博物馆“归来——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”上,796件文物“没倒时差”就进了展柜,其中不乏“祖籍”在四川的。长期以来,国家从未放弃对流失文物的追索,“三驾马车”共同发力,一批批流失境外的文化瑰宝跨越山海,终于“回家”。加强国际合作,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途径。2006年,意大利与中国签署政府间打击文物走私的双边协定;2009年,中美首次签署有防止中国文化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,至今已实现20批次594件/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……截至目前,中国已与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、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。法律保障,为“打捞”流失文物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。2021年,“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”写入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。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,首次明确了对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的追索权和有关程序,并声明对流失文物的追索权不受时效限制。科技赋能,打出锁定证据链的组合拳。2019年,为了能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,上海博物馆专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,在鼎内壁发现了铭文痕迹,与湖北随州出土的青铜器成分完全匹配。2020年天龙山佛首回归,技术人员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了被盗凿痕迹,精准锁定了文物出处。不以山海为远,不以日月为限,文物归家路走过的每一步,都算数。2024年5月11日,观展者在希腊雅典扎皮翁宫“美成天龙——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”通过VR眼镜欣赏中国石窟艺术 图据新华社文物“回家”已是历史大势,“去殖民化”是过去10年国际博物馆界最关注的议题之一。2017年,法国政府表态,要归还从原殖民地流入法国的文物,它改变了法国政府关于公共藏品、公共物品不得转让的法律。2021年和2022年,德国和英国的部分博物馆先后向尼日利亚归还了数百件贝宁青铜器。今年2月19日,荷兰也宣布,已同意向尼日利亚归还119件贝宁青铜器。让文物“回家”是人心所向,年轻人们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喊。此前,由四川传媒学院优秀毕业生“煎饼果仔”和自媒体博主“夏天妹妹”共同创作的短剧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爆火,引发了年轻人们关注文物归家的热潮。从AI工具创作的“青花瓷少女”,到融合文物元素的妆容、造型风靡全网,再到以舞蹈艺术讲述敦煌文物“出逃”……每一项都是寄给流失文物的一封“家书”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,在全世界47个国家、218家博物馆中,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,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。让这些文物早日“回家”,还面临着现有国际公约的诸多局限性,文物所在国的法律规定不同,追索耗时长、成本高等诸多问题,但无论“瑰葭路”上有什么,都挡不住我们追索的决心。“一念在兹,万山无阻”。“家”,才是文物最好的展示地。你看过哪些归国文物?评论区聊聊~
撰文/ 闫雯雯 李雨心 刘可欣
编辑/梁庆 郭书琼 责编/谢梦 马艳琳 审核/姜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