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6日,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将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。以三星堆出土青铜大立人为设计灵感的火炬“竹梦”,也以逐梦之火,照亮巴蜀大地的文化IP。
在习近平总书记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、德阳市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等地视察两周年之际,曾孕育古蜀文明的古老土地又一次为青春活力奔涌。“蜀”于你我,从平原奔向群山,从盆地弥漫高原,渐渐活成了大家羡慕的样子。
“蜀”,是文明的神秘瑰丽。
2023年7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时指出,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,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,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。
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,三星堆、金沙等遗址出土的众多工艺精湛、造型奇特的文物,总能在一眼千年中令游客过目难忘。每到节假日,博物馆“一票难求”的盛况,更体现出文明本身的魅力。
这种魅力里,是自信自豪。从1986年三星堆遗址“一醒惊天下”,到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再次聚焦世界目光,成为游客来川必去打卡地,古蜀文明从来不乏流量与荣光。在中华文明的“满天星斗”里,古蜀文明凭借自身的学习与创造能力,持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。伴随考古发掘与研究阐释工作的持续开展,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愈加明了,这也进一步成为让万千游客心甘情愿排长队的文化自信之源。
三星堆博物馆兴致勃勃的观众 图据三星堆博物
这种魅力里,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久久为功。三星堆玉石器作坊被发现、出土文物跨坑拼对成功、三星堆研究院正式成立、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引发游客打卡热潮、文创上新……近年来,三星堆自带的热搜,让其标志性青色与金色时常霸屏,也成为一场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全民“公开课”:一边是学术研究稳扎稳打,一边是文创开发的天马行空。当两种力量在“堆堆”这个主题下聚集,带给大众的是一个看得懂、摸得着、可体验、可携带的古蜀文明。文化传承发展从来不是几个学者的孤芳自赏、惨淡经营,人气与活力都是文化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“蜀”于你我,是历史文化深厚土壤上开出的文明之花。它正不断走向世界,与印加文明对话、与古希腊文明对话。古蜀,以更加自信的姿态,向世界揭示中国西南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铜时代。
“蜀”,是古蜀道上的兼容并蓄。
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,千年古柏苍翠依旧。两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沿古道徐行,感念“官民共护”的生态传统,嘱咐我们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。
如今,当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背诵《蜀道难》,沿石板路逐级而上,进入这片望不尽的苍翠,就好像投身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。从独木成林到青山常在,古蜀道上的兼容并蓄在这里上演千年,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这里具象、回响。
古柏长青,这里有人与自然的共生记忆。从明代“交树交印”的护柏制度,到今日翠云廊的生态红线,崇山峻岭间,绿意延续千年,仰赖的是制度护持与民心守望。古蜀道里柏森森,今日对古树的传承守护,只是四川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缩影。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、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,坚定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。编制《四川省“三江两湖一河”水美工程建设“1+6”方案》,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……“制度框架”“群众共护”间,大自然则用绿水青山、神奇生物回赠四川,四川扛起了上游责任。
蜀道今通,这里是山河巨变的时代缩影。古蜀道,既是一条交通要道,更是一条文化通衢。从丝绸与茶马的传输之路,到现代多融合之路,它见证了巴蜀文化兼收并蓄、吐故纳新的过程。正是在这样的交汇中,四川孕育出既厚重又灵动、既本土又国际的文化气质。如今,成兰铁路穿越岷山,成达万高铁刷新川东北时空半径,西成高铁、川藏铁路让“天堑变通途”成为现实——当现代化发展和千年文脉交融,新时代的“蜀道”,正助力四川更好地扛起“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”之责任,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,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,延展文明传承的新长廊。
“蜀”于你我,是翠云柏影间的人与自然之约,是纵贯秦岭之间的工程奇迹,更是山川与文化共同铺陈的时代通途。兼容并蓄、守正出新,蜀道常青葱,四川正年轻。
翠云廊 图据剑阁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
“蜀”,是巴蜀大地的烟火气息。
巴蜀大地,山川秀美,人文厚重。这片充满活力与烟火的土地,也用数字科技重构文化表达,让四川走出四川,让更多人看见四川。
这烟火勾连着文化的万千气象,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。新技术新业态链接落地应用场景,文化领域科技创新,双向赋能创新生态。《万国觉醒》《九州仙剑传》等“四川造”游戏相继突破100亿元流水大关;《哪吒》《王者荣耀》等现象级IP和《遮天》《十万个冷笑话》等精品IP,延续着古蜀文明的创造力。在8K球幕影院穿越安岳山乡看石刻精品,用脑电波“捏出”专属佛像;在三星堆博物馆《寻觅三星堆》互动体验项目一秒穿越古蜀国……“蜀”式烟火,不仅有市井人间,也有科技新景。
这烟火沟通世界,拓展“天堑变通途”的内涵。得益于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“朋友圈”扩容,四川出入境服务不断优化。今年上半年,四川成都口岸入境外国人总量达38.54万人次,同比增长58%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,以三星堆、三苏祠、三国文化、蜀道及丰富多彩藏羌彝民族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与遗存,麻辣鲜香的川菜……在自然生态之美和多彩人文之韵中,外国游客打卡“锦绣天府·安逸四川”的烟火气息,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气象万千。
“蜀”于你我,既有辽阔无垠的远方,更有贴近当下的生活。身在巴蜀大地上的每个人,都正在演绎着“蜀”于自己的安逸与精彩。
本期话题
让四川走出四川,让更多人看见四川,你想说_________?
撰文/成博 刘志杰 边钰